大宋仁宗皇帝本纪[历史]_分节阅读_422

觉三千里Ctrl+D 收藏本站

说来还是各地有所不同,汴梁城在天子脚下,万事还是以官府为先的。当初晏殊要办大学,背后靠着官府,就在京郊圈下了好大的一块地皮,还占了一处深水良港,如今可以供作造船之用。扬州离汴梁就远些,兼有豪商巨鼓聚集,声势浩大,官府的话语权就小些。一处港口的利益,都有数个行会把持着,官府想要征用,基本上是没门的。

范仲淹将这些关于扬州港口的公文都归拢到一起,打算等明天进宫的时候递给皇帝看。

他打算建议皇帝将造船厂迁移到不那么繁华的地方去,不要去和扬州商人争利。这不单纯是挣不挣得过的问题——官府毕竟是官府,当真要挣,难道官还比不过民吗。只不过他以为,在扬州占据一座港口造船实在是有些浪费。船在哪里都能造,只要有良港,造出来就能下水。

扬州可就只有一个啊。

对了,最近自行船的数量越来越多了,各地的港口码头渐渐出现了容纳不下的情况,得酌情扩建了……还有扬州那边之前还说,河底泥沙淤积渐多,港口变浅,曾有自行船搁浅的事情发生……河底泥沙淤积,这能有什么法子……难道要组织人手去清理河道吗……说到底还是因为自行船太大了吧,之前这么多年都少有船只搁浅在内河码头。

他将这些无法决断的事情都汇集在一处,打算都提交给皇帝亲自处理。

这时候,他夫人看望出嫁的女儿回来了。

范夫人坐在他身边的椅子上,轻轻叹了口气:“苦了令仪了。”

范仲淹从文书间抬起头:“令仪还好?”

范令仪的月子已经坐完了,范夫人已经去探望了她好几回。

范夫人道:“比之前是好了些,能下地走动,吃些鱼肉了。”

范仲淹又问:“外孙可好?”

范夫人微微笑道:“好,生得白白嫩嫩的,将来一定如他父亲一般是个美男子。”

范仲淹沉吟:“定好大名了么?”

这孩子刚出生,范令仪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叫百索。如今刚刚满月,大名还没定下来。

虽说孩抱中物,大名不着急取,但做长辈的自然是早早的就在心里拟了无数个佳名了。

范夫人微笑:“还没定下来。狄家那边,狄王妃虽赐了好些东西下来,但到底没说要赐名的事情。狄青说他才疏学浅的,想请岳丈给小儿取个佳名。”

范仲淹捻了捻胡须,一本正经地道:“既然他如此说,那我就取一个吧。”

他从整整一桌案的公文底下抽出了一张小笺,递给范夫人:“我近日随便拟了几个名字,你瞧一瞧,有哪个看着好的,不如就定下了吧。”

范夫人低头一瞧,一张笺上拿小楷写了几十个名字。

她端详了一会儿,拿笔圈出了一个字:“此名如何?”

她圈出的是个昶字。

范仲淹刚想说此名甚佳,却又想起了宫里两位殿下之名——一名旦,一名旭,皆从日字。虽说避讳尊名不必避讳到这个地步,但作为近臣,还是小心为妙,尽量不取这等有嫌疑的名字。

而且昶字和旭字形态上就有点像,如此一来,更加不好了。

他摇摇头,提笔又写了一个字。

“昶字不好,改成这个吧。”

他写下的,是个咏字。

第133章

端午节后,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。

清北大学即将迎来第一届毕业典礼。

赵受益提前和晏殊了解了一下情况,得知这一届的清北大学毕业生一共只有两万人出头。

两万人……

这个数字其实已经很让他满意了。

他在心里默默地计算了一下。

当初清北大学第一年招生,入学的人数在五万左右。这五万人里,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师从晏殊的不第学子们,来清北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读书学习准备科举。

科举三年才开一届,每届及第的进士也才不过几百人。这些抱着做着金榜题名的美梦的学子们,绝大多数都尚未圆梦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