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诗酒趁年华_分节阅读_191

我想吃肉Ctrl+D 收藏本站

  山璞道:“就像菟丝子。有些人,就是喜欢做人副贰。”

  阿婉笑了:“倒也有趣。”

  山璞道:“也没什么意思。他便做不了甚么主,也当尽快使人回信的。明日来了信使,咱们还得见呢。”

  阿婉道:“阿郎,你才要多歇息呢,这几天你都没好好睡过。”

  “我知道的,事情也快结了。”

  “?阿爹阿娘的仇不报了吗?”

  山璞挥了挥手里的马鞭,揽着妹妹的肩:“总有一天,但不是今天。这些族人,还是一盘散沙呢。”说到后面,声音已经压得很低了。

  阿婉看了他一眼:“也不是不能打。”

  山璞道:“不是,你没见过山下的兵。而且……”尼玛谁得势就跟谁混这种想法,真的是太根深蒂固了呀!敢不敢有点“忠”、“义”啊?不让你们反抗得太激动,好不好来一点非暴力不合作啊?

  他这也是冤枉了族人了,山民里还有不少是奴隶呢,跟谁干活不是干?都是没人权的,人家凭什么给你争呢?换了个主人,该干的活一点不少,发的饭也没见再恶劣几分。头人一家的死忠份子也不是没抗争,相反,也满死了不少人的。

  只是山璞在山下读了这些年的书,对这个状况却很是不满,觉得还需要好好训练一下他的族人、他的奴隶。当然,奴隶这个,他原本就决定,要适当地给予他们一些自主权,大约和山下的奴婢、部曲差不多就好了。得让他们有那么一点点闲,一点点自尊,才能在他们的脑子里灌得进思想。

  这一天,直到阿婉睡了,山璞还在灯下深思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第二天上午,颜肃之就派人上山来了。

  来的是颜渊之。

  临行前,颜肃之千叮万嘱:“不可以寻常蛮夷视之。”又将山民之势讲与弟弟听。

  颜渊之是个十分肯听哥哥话的乖弟弟,听了之后就对他二哥保证:“定不辱命。”他就跟着山璞的乳兄,带着些随从上山去了。

  山璞听说来的是颜肃之的亲弟弟,不由大吃一惊:“府君将胞弟带来做甚?难道是要做帮手?是做县令么?”

  阿婉奇道:“阿郎是怎么知道的?”

  山璞道:“不做县令,这归义还有甚事可以让府君的胞弟来做呢?府君家在他们朝廷里很有势力,不是为了帮兄长,他也不用来归义。”

  山璞猜得是分毫不爽,乳兄介绍的时候就说,这位还真是新来的县令之一。看颜渊之的长相,与颜肃之只是略有一点相似。颜肃之眉间朱砂痣将他的容貌衬点有点艳丽,颜渊之却是一副标准的老实样儿。

  颜渊之看山璞,也有些吃惊,心道,这般小,他能行么?可是又想起院子里那一片像是被锈水泼过的土地,再想想他侄女儿,再想想姜云。他又不那么确定了。

  吊唁的活动进行得十分顺利,颜渊之不懂山上习俗,一路抓着山璞的乳兄恶补了好一阵儿,倒也记了个八、九不离十。此时做起来也是像模像样了,又送上了颜肃之拨的祭仪一类。

  礼毕,两处坐下来谈。颜渊之道:“家兄原要亲自上山来的,只是山下之事太急,方遣我来,万望阿郎谅解。”

  山璞道:“府君的心意,在下心领了。府君之心,我一向明白的。原当下山贺府君的,却偏又遇到这等事。”

  两人一问一答应,都彼此表示了谅解之意。颜渊之更是向山璞再三解释,他哥不是不想来,山下带了几千口子人,一个安置不好,又得乱套了。

  山璞心头一动,微倾了身子,问道:“府君又招徕得人来了?”

  颜渊之道:“都是自家人。”

  山璞叹道:“府君是个能干的人。”

  颜渊之一笑,想起人家还在丧中,忙又板了脸,道:“阿郎小小年纪,已沉稳有度,前途不可限量。”

  山璞低声道:“借君吉言。”自始至终,绝口不提父仇之事。

  颜渊之与他也没什么交情,只觉得这个穿着蓝色单衫的少年虽然打扮得新奇古怪,行动间却颇为礼貌,给人一种熟悉之感。这当是在山下读过书,学过礼的。颜渊之不由就心生一种亲近之意。这少年生得也好,五官颇深,立体分明,眉眼间满温润又透着坚毅,时而闪过一抹痛,当是父母初丧之故。

  颜渊之也以貌取人了一回,放软了声音,好好安抚了山璞一回,居然忘了院子里还吊着些人形物体……

  颜渊之又代姜氏慰问了阿婉,阿婉问道:“阿寿姐回来了么?”

  颜渊之道:“她留在京中尽孝啦。”

  阿婉就有点焉焉的。

  临行,颜渊之道:“阿郎但有事,只管说与我,我回去便说与家兄。家兄过不几日,安顿好了山下事,还要上山的,正好与阿郎解忧。”

  山璞道:“致言府君,多谢挂念。如今大乱初定,恐有不妥,若府君执意前来,请多带护卫。”

  颜渊之正色道:“好。”又问还有什么需要的。

  山璞道:“请带话给府君,先前约定的事,只要我们还在,就一字不易。望府君也信守诺言。”

  颜渊之不大明白中间的典故,却也答应将这话带回去。

  回到山下,将情况一说。颜肃之摸了摸下巴,道:“我上山去。”

  丁号一字一顿地问:“有甚约定?”

  颜肃之道:“他们要下山。”

  丁号道:“怕人多。”

  颜肃之微笑道:“授田,归化。他若真有心,我便将他这虚的都尉变作实的又如何?”还没见着人,见着了也不能保证就满意,自己满意了,闺女也未必愿意嫁,不过,做不成女婿,“将他收作义子也是可以的嘛。”

  颜渊之瞪大了眼睛,仿佛他二哥头上长了角!“啥?”

  颜肃之道:“这不是常有的事么?老头子他们起兵的时候,不是也曾被人收作义子的么?”

  颜渊之想了一下才记起来,当时局势乱,颜启等人投军,因为作战比较给力,被一个起兵的领袖赏识,收了做义子——这样的义子那人收了一百多。直到颜启跟先帝这边搭上了关系,才跟那边断了线。

  其实归义这地方,或者说民间,还是有一些不大按照法律来的。依法依礼,同姓不婚,异姓不养。但是在民间,有些人没有儿子,养个异姓的孩子收作养子、义子,以后家业给人,赚个有人送终。这种事儿也是常有的。每年拐子拐了小孩子,除了卖作奴婢,也有供应这一类缺口的。只要没有宗族,族人不究,官府又不知道、不想管,这事儿也就糊弄过去了——只是礼法上依旧站不住脚就是了。

  再有一等聪明一点的,或者说没那么惨的,家里有闺女,那就招来做个上门女婿。这又是另一种情况了。

  颜渊之想了一想,道:“我看那个小子,看起来像是有点本事的样子。不卑不亢,倒不好小瞧。怕他不肯认人做父亲。”

  颜肃之脸一僵:“那我只好做他世叔啦。好了,收拾收拾,过两天我上山,这里的事情都交给你们,好生将人安顿了下来。我总觉得山上的事儿不简单,他们家的势力,不该这么容易两个大人都死了。”

  颜渊之道:“总不能三个人都在这里罢?”

  颜肃之道:“现在要忙春耕,谁TM有空给你们盖房子?那不是有空房吗?这样,你先到我造好的坞堡那里,正好在东边儿呢。”

  颜肃之特别坏,他原没收了两处坞堡一处给了山璞,另一处给了颜神佑,现在闺女不在家,他就一面写信通知,一面直接把这一处划给了姜云,让他收拾收拾当新义令,新义的地盘在西,原是一些已经成了点气候、号称“世家”的土豪们的据点。不好意思,姜云同学才是真正一等世家出来的嫡系。哦,他还带了部曲来了。不但有名头,还有拳头。

  东一片就划成新乡县,归颜渊之管,兼顾开荒开盐田。

  北一片,是丁号可以发挥的地方,这里比较惨一点——没城。丁号也不计较,表示他就先跟颜肃之挤挤也无所谓,等到要下乡的时候,多跑一点路就行了。以前颜肃之管三个县的时候不也这么跑下来了么?

  各有各的归属之后,颜肃之才整一整衣冠,带了部曲,亲自上山去了。他倒要看看,经过大乱的山璞,又成了一副什么样子。

☆、112·颜肃之支招

  事实证明,颜肃之的预感是对的,甫一上山他就发现了不对的地方。山上才逢大乱,现在加强戒备是正常的,鼻端隐隐闻到的血腥味也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这种“不止是为了戒备,好像还在练兵”情况就不对了。

  颜肃之的脑子一秒钟转了七千二百转,什么样的情况都想到了,最后分析出两种最有可能的:一、山璞的仇人还没死绝;二、山璞受了大刺激要跟他开战。如果是前者,那就说明这仇人不止是本地山民内部的,还有外部的,掐指一算,可能就是一些不友好的邻居。如果是后者,那就是山璞将这笔账算到了“下山”的头上,拿山下人当了仇恨的目标,不敢面对现实。

  这两种情况,就要有不同的应对。如果是前者,对于颜肃之来说,还真不是一件坏事儿。他正愁没借口往外推进,然后留下来不回京呢。再者,在他的计划里,扎根归义,再扩张一点势力,也是应有之义。只恨南面理论上也是朝廷的地盘儿,不归他管。虽然朝廷的实际控制力也跟归义这里似的,地图上看起来挺大,真管起来很小。可要是擅自越界到了旁人的地盘上发展,这话就不好说了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