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诗酒趁年华_分节阅读_501

我想吃肉Ctrl+D 收藏本站

  六郎如米挚所愿地沉下了脸,却说了米挚一点也不想听的台词:“您在怀疑我的胞姐?”

  对啊!可话不能这么说,米挚便说以“秩序”,颜神佑这是违反秩序的行为,必须予以敲打。

  六郎道:“我家能得天下,是因为大家齐心协力,想着一起好,而不是因为内耗!窝里斗,就算比自家人高一头,有意思么?我听说,好男儿志在四方,当心胸宽广,丞相为何反要我猜疑骨肉?”

  “只要我做得好了,就不怕自家人出彩,我没本事时,外人都要抢我的位子了。到那个时候,颜氏真有俊彦,保我家祭祀不绝,也是肥水不落外人田。”

  米挚倒抽一口冷气,勉强道:“可心有疑虑的人是不会这么想的,殿下以为,会没有人向齐国说这些话么?”

  “那就让他们去死好了哇。小人不是该死么?我们自己好好的,倒要他们来将一母同胞分成两边儿做仇人。跟我说阿姐的坏话,都去死,跟阿姐说我的不是,我阿姐也不会让他活。”

  米挚:……我怎么看你跟你爹越来越像了啊?苍天啊,大地啊,这口气怎么跟唐仪那个无赖也很像了呢?还我温煦可敬的太子来!

  六郎道:“我知道丞相是一片好心,可有些事情,不是心好就可以的,还请正心。待人不以诚,反以所谓帝王心术,是流于下乘了。今日之事,天知地知,你知我知,往后,休要再提起。丞相听到有人挑拨之时,还请拿出丞相的气度来。”

  米挚被他臊得满脸通红,讪讪地退走了,回去就告了病假。六郎知道个中原因,也不点破,反随着颜肃之给米挚发了好些慰问品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颜神佑与丁号见面的时候,米挚的病假条还没递上来,两人说的事情自是与米挚无关的。

  丁号见颜神佑来了,略问几句一路辛苦,接着便奔向主题:“殿下,迁都之议不能缓了?”

  颜神佑道:“缓不了,北方那么大呢,放那儿可惜。先生知道的,那些地方,放任下去,朝廷政令不下县,县下皆宗族。盯着,还能好些,不盯,就是将大好江山拱手让人了。”

  丁号眉宇间有些阴郁:“北地多旧族,恐为其掣肘。”

  颜神佑道:“我已经让他们拆坞堡了。还有一件事情,先生听了必是欢喜的。”

  丁号强打起精神来:“哦?”

  颜神佑将科举之事说与丁号,丁号听完,阴了好多天的脸终于开晴了:“如此甚好!”

  颜神佑道:“先前是招徕流亡南下,如今,却要携带百官等北上。”

  丁号赞道:“大手笔。”

  颜神佑复问丁号对于科举的意见,丁号道:“想以科考替代举荐,并不能一蹴而就。”他建议南方试行,因为之前有过考试取官的事情,比较有经验了,群众基础也好。并且,要科考与举荐并兴,逐渐取代以门第论官的制度。

  英雄所见略同!

  颜神佑与丁号聊了很晚,从长安的规划、周边土地的处置,到新占区的管理,再到科举的细节、石经的勘刻。丁号甚至提议:“不如由朝廷出面,官修牒谱。”说着,一挑眉。

  颜神佑灌了满脑袋的电子合成音,如果不是因为讨论的内容太吸引人,她早忍不住掐死这个磕巴了。现在被他这一挑眉,整个人已经在暴发的边缘了,为了防止自己失手弄死一个宰相,颜神佑匆忙表示赞同:“很好。我开春便上表。”

  丁号建议道:“不要开春,明天就做!免得他们吵吵旁的事情。嘿嘿,要不别迁都,迁都就要科考。”

  颜神佑道:“只怕有人会得寸进尺,到时候还要争。”

  “那就更得趁着殿下在的时候与他们吵了。”你会吵架啊!

  不行,走,必须得走,不然非得掐死他不可!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颜神佑从丁号那里奔逃出来,第二天就上表,以“北方残破,人才凋敝”为由,请求抽调南方部分精英北上支援,至于南方缺人,那就考试好了。

  霍白的战报便是在朝廷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送过来的,霍白亲自在西边盯着,由阿胡回来汇报。阿胡更邀楚氏兄弟去面圣,顺便见一见亲爹。与此同时,楚丰称病,快马召两个儿子过来,活把长子给骗到了昂州。

  楚攸到了昂州就回不去了,颜肃之快刀斩乱麻,授他做了吏部侍郎,授霍白兼雍州刺史,拉开了第二次分红的序幕。

☆、281·第二次分红

  楚攸虽然与父亲、弟弟意见有了不统一的地方,一听父亲病了,还是不能坐视不管、径回雍州。楚丰做戏做全套,连楚源一块儿瞒住了,自己在昂州就装病。颜肃之连御医都派了去,楚氏也连番遣人问候。楚府上下,皆以楚丰老病,无论主仆,都满面愁容。

  楚攸一回来,就看到他爹卧病不起,再也说不出回去的话了。有些话,楚丰能讲,楚攸就不能讲。譬如眼下,楚丰能说“为了朝廷(其实是家族的利益),你不可以这么荒废时间的,去回雍州吧”,楚攸就不能说“爹,你慢慢病着,我回去当土皇帝了”。

  大概是父子分别太久,没有练成心有灵犀的技能,楚丰就是不松口,楚攸只能留下来“侍疾”。

  颜肃之也就“善解人意”地给楚攸调换了一下工作岗位,将他从雍州刺史给转成了吏部侍郎。楚攸气了个半死,又没办法拒绝。朝野交口称赞,说的都是皇帝对舅家真是不错哈。吏部,六部里一等一的要紧差使,兵部尚且不及呢。虽然只是个侍郎,却是左侍郎之职,仅次于尚书。从来管人事的和管钱的都是优差,楚攸这是“由于个人家庭原因”滞留,还能得此要职,果然是颜肃之照顾表哥。

  楚攸心里的苦,只有自己知道——经营了多年的根据地就这么丢了。换一个人,楚攸还能存道“反正他也搞不定,还得我回去收拾残局”这样的想法。然而派去接替他的是霍白,这个问题就严重了。楚攸知道霍白的秉性,也知道他的手段,要是楚攸三年五载的回不去,这雍州将来如何,就要难说了。

  然而明面上看来,楚攸还是占了便宜的了,他只得入宫谢恩去。

  照说他也是襄助西路军,有军功当有封赏的,朝廷却提都没提,反给他的弟弟楚源为侯。因霍白之功大,被颜肃之改封申国公,封户涨了五千户。安定便改封给楚源,食封两千户。

  楚攸便觉得这侍郎做得没滋没味的,见他姑妈楚氏的时候,整个人也提不起精神来。这副半死不活的样子落入楚氏的眼里,楚氏就不喜欢他了。男人丈夫,连这么一点担当都没有,楚氏自然是瞧他不起的。面上却还是和气地问他楚丰的“病情”,又让他安心住下,还让他搬取家眷来。

  且说:“你阿爹病了,冢妇怎能不在?太子与齐国一同北巡,营建新都,到时候咱们一块儿搬过去。你见过八郎了没有?等他下了课,唤他来,你们也见一见。还有,你家大郎、二郎,也到了年岁啦,我都不知道他们长成什么样子了。来了或议亲,或授官,总要放到圣人那里看一看的。”

  楚氏说的,句句在理,楚攸驳无可驳,心里升出一股莫名的无力之感,蔫蔫地答应了。楚氏不再挑理,只问他雍州风土:“我还是很小的时候在雍州住过,现在也不知道那里怎么样了。”

  这话又勾起楚攸的伤心事来,他的精神越发显得不好了。楚氏对他的评价又降了一个档次,直到八郎下课回来,楚氏才对孙子笑道:“快来见见你娘子的阿翁。”

  八郎:(⊙o⊙)!

  楚攸见八郎有点呆乎乎的,不免有些不大如意。八郎却是一肚子的鬼主意,心里有数,脸上更不显出来。楚氏这里突然冒出来一个生人,谁知道是神是鬼呢?他只依礼而行,一步不错。这要楚攸心情好的,自然说他是个端方君子的坯子。现在是怎么看怎么呆。

  话不投机半句多,楚氏也不想多留这个侄子了,不多时便以侍疾为由将他打发回家了。

  楚攸自此,愈发觉得憋闷。楚丰开导他:“你掌铨选,还有甚不满的?”难道还真能回雍州当土皇帝啊?你小子想什么呢?

  楚攸道:“同行之人皆侯矣!”

  楚丰道:“你冲锋在后,享乐在前,还要封侯?趁早收心!”

  楚攸领了训,倒也听进去了楚丰的话,用心去做他的吏部侍郎去。只是业务有些生疏,不得不多花了些力气,才理清了朝廷的设置。才想大干一场,新年到了,衙门封印了。

 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这一年的正旦与他时不同,乃是天下一统之后的第一个正旦,自然是要有新气象的。

  政事堂公议,顶好是改个元什么的庆祝一下。

  此时朝野还沉浸在一片掐架的气氛里,源头就是颜神佑抛出的那个科举的章程。她对于考试是相当熟悉的,科举制的框架在上辈子上学的时候就背过。刷刷刷刷,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,往上一扔。

  朝廷就炸开了锅!

  颜神佑抛出的,是经过千年锤炼洗礼的完备的科举模式,从形式和过程上是再无可挑剔的了。然而科举被质疑,却并不是因为这些有不足,而是担心这样选出来的人“有才无德”,如今已经在治平了,必须讲究操守和德行。

  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,毕竟之前都是举荐、荫封,推举上来的都是知根知底儿的人。哪怕是纨绔,你也知道他是个纨绔,就不至于派他做太重要的事情,对吧?现在好了,你都不知道选上来的人是个什么货色,你敢用么?

  持此观点的人还是不少的,比如米挚和蒋熙,坚定地支持科举的人唯有李彦与丁号,叶琛在北、楚丰告病,姜戎与霍亥则在听了蒋熙的理由之后开始摇摆不定。

  六部尚书、九卿等都加入了战团,天秤在慢慢地向改革派倾斜。

  颜神佑郁闷地道:“你们都不认真听旁人说话的是吧?说了科考前要有有作保,还要上查上三代的,这些都没看见么?又不是考上了就做高官,也要从小事做起,层层选拔。再没有能一步登天的人,想秉政,就要一步一步做实事。”

  这个,似乎也有道理,姜戎挣扎了一下,果断制造了外甥女儿。霍亥想了一想,觉得这样也对,主要还是他也是名士,学生也很多,挨个儿推荐未必人人能轮得上,考起试来,竞争力却也不低的。

  还没争出个结果来呢,正旦又到了,正经的第二次分红,得赶在正旦的时候贴出去才好。

  大家就带着这种吵架吵出来的激荡情绪,尖起耳朵来听颜肃之的分配方案,琢磨着自己能得多少红利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