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教授古代青云路_分节阅读_55

林木儿Ctrl+D 收藏本站

郑青鸾翻了个身,面朝里面,合上眼睛,没有答话,心里却道,替萧云峰思量的事我也不能让你知道啊!谁知道你背后是谁?用你是因为你确实有用处!不避着你是因为想让你知道萧家的把柄,然后让你的主子放心,萧云峰的岳家就是这样的小错不断,大错不犯。满脑袋的小辫子摆在头上,明晃晃的想怎么抓就怎么抓!要是真把萧云峰塑造成如萧家先辈那样大忠大勇,百姓们竞相称赞的人,那才是找死呢!这样就挺好!上面用着放心啊!

第二天一早,郑青鸾晨练回来就被厨房的香味给勾的肚子咕咕直叫。她匆忙回屋洗漱,堂屋的饭菜已经摆好,只等着她入座。

蒜泥蒸茄子,红油伴豆角,苦瓜炒蛋,炝水芹菜。酸辣米分丝汤,荷叶饼。

清清爽爽,很是适口。

钱氏看小闺女吃的香甜,满足的嘴角翘起,亲手剥了鸡蛋壳,把白嫩嫩的水煮蛋放在小碗里,推过去,示意趁热吃。又转头看向郑老三,“灶上炖着人参鸡汤,一会儿------”

“随便让个丫头婆子送去就是了!”郑老三接过话头,“离考试越来越近了,我不得闲工夫,今儿带着孩子去山里念书,你看着办吧。”

这是要躲出去了!

钱氏心里一喜,“那成!万事有我!”眼底闪过一丝兴奋。

郑青鸾和五郎对视一眼,又赶紧收回目光,恨不能把头埋进碗里。钱氏的神情太过明显,想当看不见都难!

郑老三瞥了这两熊孩子一眼,装作没看见能有多难!这些年日子过的憋屈,自家媳妇为了这个家吃了多少苦,受里多少罪,如今她觉得她的做法是出气,那就去做吧!不是他心狠,看着媳妇折腾自个亲娘无动于衷,而是这婆媳俩关注点压根不一样!

郑青桔看着这些眉眼官司,很是不解,她戳了戳郑青鸾,“你刚才那是什么眼神?”她瞪着眼睛,自有一股子波光潋滟。

郑青鸾不愿和她多费口舌,三两口把饭塞完,无赖的一笑,轻佻的抬起对方的下巴,在她脸上摸了一把,“杏眼半弯藏琥珀,朱唇一颗点樱桃。”附上前去,‘吧唧’亲了一口,见对方愣在那里满面红霞,赞道,“人面桃花相映红!美人啊!”说完痞痞的一笑,就往外跑。

“死丫头!别让我逮着你!仔细你的皮!”郑青桔羞臊的不知如何是好,嘟囔道,“吃完饭也不擦嘴,满嘴的油往哪儿蹭呢?”说完就用衣袖擦脸。

钱氏尴尬的看向丈夫,她向佛祖发誓,这登徒子一般的纨绔样绝对不是她教的。

三郎和五郎都已经到通人事的年纪,看的一阵耳热。

郑老三不自在的咳嗽了一声,瞪着两个大儿子,“要敢学你妹妹那样,打断你们的腿!”

这边话音刚落,那边小八猴在钱氏身上,‘吧唧’亲了一口,笑嘻嘻的跑出去了。

“都是跟着鸾儿那死丫头不学好!”钱氏让小儿子一亲,心都软的化成水了!小小的抱怨了一句,就过去了。

在山上塞了一脑袋之乎者也,天黑前回到家,钱氏正拉着宋氏嘀咕呢,看见他们,妯娌俩的神情都有些奇怪。

郑青鸾也没问,嘻嘻笑着和宋氏打招呼,“怎么不见四叔和四郎哥六郎哥?看样子生意不错,怕是忙的分不了身吧。”

宋氏脸上就带了笑,“地里的瓜啊菜啊都下来了,都跑到镇上贩卖,一下子就热闹起来。从家门口的路上路过的人从早到晚就没断过,生意还行。晌午天热,光绿豆汤一天就好几十文的进账。”

“这怕能持续到秋后,能赚两季呢!”郑青鸾很是高兴的样子,又问钱氏,“晚上吃什么?晌午饭就吃了个肉烧饼,一碗荷叶汤。肚子早饿了。”不待钱氏回话,见宋氏似乎准备走的样子,就笑盈盈的留宋氏,“四婶留下来吃饭吧。”

“不了!”宋氏摆摆手,“你四叔他们爷三个,离了我还真是不成。”起身边往外走,边拉了钱氏小声嘀咕。

简单的洗漱过后,钱氏才回来。

郑老三不满的道,“妯娌俩哪天不见面,有什么可聊的?”

钱氏白了郑老三一眼,低声吩咐丫头摆饭,才去里屋拿了张大红镶金边的帖子出来,“知县大人府上送来的。”

郑老三拿在手里,从头到尾看了三遍,一脸沉思,把帖子递给郑青鸾。

郑青鸾见帖子极为精致,措辞也十分客气,就是请他们一家三日后去县衙赴赏花会。

没什么交情的人家下了这样的礼,必是有因由的。

一瞬间,郑青鸾长久以来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。一定是萧家的事盖棺定论了,萧云峰在京里的一切进展很顺利。

曹县令作为皇后的兄弟,先得到一些风声来示好是必然的。认真算起来,两家算是姻亲。

在普通人家,萧云峰该称呼皇后一声舅妈。

那这样的帖子倒是一点也不突兀!

郑青鸾看了郑老三一眼,不动声色的点点头,肯定了郑老三心中的猜测。就见郑老三两个肩膀瞬间缓了下来,明显松了一口气的样子。

三郎和五郎轮流看了帖子,都笑了笑,这是好事,不是吗?

“春江水暖鸭先知。”郑青鸾也笑了,“总有一些人的消息格外的灵通。”就是萧家暗地里的渠道也没有这么快。

“开一坛金华酒。”郑老三呵呵直笑,“就是鸾儿宝贝的很的那坛陈酿。”

钱氏也不知道他们在乐什么,是好事就行。马上整治了几个凉菜,爷几个推杯置盏好不热闹。

郑老三问钱氏,“老宅没出什么事吧?”看样子还是很关心。

“那倒没有!”钱氏的神情有些奇怪,说话也有些躲闪,“老爷子给妹夫买了个侍妾回去伺候,替妹妹给夫家生养子嗣。”

纳尼?

第66章 喜庆

六十五章喜庆

有当爹的给女婿送侍妾坑家自闺女的吗?

有!绝对有!郑满囤就是这样坑闺女的老货!

族长在自家家炕头闷了两口酒,忍不住就爆了粗口。

族长婆娘是个慈眉善目和和气气的老太太,人称善婶。小一辈不拒年纪都这么称呼。都闹不清楚这是人家的名了,还是大家起的诨号。据说几十年来,这位善婶就没和谁红过脸。很是和人。如今看自家老头子盘腿坐在炕上,连一口酒三颗蚕豆的规矩都不讲了,知道这是气得很了。

一口酒三颗豆,这是怕酒喝急了伤身,也是为了省酒省豆,不抛费的意思。

“人家自家人都没反对的,你说你生气个什么劲?得亏是咱们没闺女,真是操不尽的心。”善婶感叹郑家老太太以后怕是为这么个小闺女得把心高高吊着,“两口子就没个明白人。”

老族长又‘滋溜’了一口酒,辣的直皱眉头,“他赵家的人多,难道郑家的人少了。叫人找上门来,就认了怂!”他使劲拍了一把桌子,“就是理亏,陪理也不是这么个陪法!这以后咱们郑家的姑娘但凡没生儿子的,是不是亲家都得找上门,让岳家出钱买个侍妾啊?”说着火气又大了几分,“这是人干的事吗?”

这善婶初时还没往心里去,但如今听老头子这么一说,还真是这个道理。郑家的姑娘出嫁的不少,还真有不少没生儿子的。要是遇上那不通情达理的人家,真能找上门来。也不说要侍妾的话,就是赔偿银子,也是个闹心事。她抚着老爷子的脊背让他消消气,“不能都是这样不讲理的人家吧!凡是往好处想想。明白人都知道老八是个糊涂的,谁还能真拿他当例子。好好的几个出息儿子被逼的离了家,那可是三窝子儿孙。放在一般人身上,那可不是要了老命了?你看看那老两口子在乎了没有?眼睛都不眨的就同意了。可见都是心里没别人的人。”她见老爷子慢慢的嚼着蚕豆,一副倾听的样子,就斟了一杯酒推了过去,笑道,“这把年纪了,还老不羞的和家里的下人不清不楚,连孩子都弄出来了。为个还在娘肚子里的不知道是男是女,是好是坏的胎儿,连快三十的亲生闺女都不要了,这心得多狠。虽说那闺女不是什么省心的人,但老八的做法那是太过了!别人笑话都来不及,谁还能学他呢?那不是棒槌吗?”

“你说的也有道理。”他感叹道,“今儿就见了老三老四媳妇在老宅,老三老四愣是没露面。老二家两口子也躲了。”似乎有些不满。

“你快拉到吧!可不兴这么冤枉人。”善婶忍不住辩解道,“老二两口子去县城了,前天就去了。家里的事情人家压根不知道!人家在省城那也是有家有业的,如今愿意把家业都丢下,回老家一呆就半年,很是可以了。那老三媳妇一早就端着人参炖鸡汤过去,我瞧了一眼,鸡怕是炖了一晚上,那人参片还挺大,年份一定不浅。说老三想等老二回来,兄弟几个带上厚礼去赵家登门赔罪。压根就没想着人来的这么快,天没亮就领着孩子们进山读书去了,山里多凉快呀。再说老四,那是挑着担子讨生活呢,走街串巷的,到哪里找人去。老四媳妇把两个铺子的生意扔下去帮忙,有这个心就难得了。还想怎么的?”老二老三送了自家不少东西,不说句公道话,对不起人家的厚礼,她又小声道,“下半晌的时候,县衙的马车去了老三家,我去问了,说是来送赏花会的帖子的。就这,也没见老三露面,是老三媳妇接了帖子,打发了人。可见不是真心想躲。”

“县衙的帖子!”老族长一惊,“看来这一房确实起来了。”

正说着话,就听见自家儿媳妇和人说话,显见家里来客了。

“爹娘,叁水兄弟打发人过来了。”身后跟进来的是老福头。

把食盒递过去,老福头躬身行礼,“我们老爷打发小的来给您添个菜,说是谢谢您!改日亲自登门道谢。”

食盒里是一只卤鸡,两条煎鱼,两样鲜果。礼不多,却也贴心,菜还是热的,显然是刚出锅就送来了。果子是给几个小孙子的零嘴。

善婶微微一笑,心里极熨贴。帮了人,也不是就图人家一个谢字,但人家能时时放在心上就让人心里格外舒服。

原来一家在饭桌上说起今天老宅的事,钱氏感慨道,“要说起来,咱郑家也不怵他们赵家,好家伙,族长带了一大群后生,把赵家的人围了。”很是高兴的样子,“平时不觉得,如今把人聚在一起,才发现咱们这一族绝对算得上人丁兴旺。”又有些鄙夷的道,“也不知道公爹怎么想的,买两亩田地就能体面解决的事,干嘛买妾!以后小姑子的日子就更艰难了。”满是同情的唏嘘不已。

郑老三倒是显得很平静,他爹活了那么大的岁数,就没办过明白事。这次不定又是谁撺掇的,买妾这种事,不是他小瞧老爷子,他那脑子还想不出这么个整人的高招来。他见桌上的鱼两面煎的焦黄,就道,“族长叔出了大力了,老是麻烦人家,给老人家添两个菜吧。”

这才有了送菜这一节。

“家里刚磨了绿豆面,好几十斤呢,我想着现在就蒸了绿豆糕来,今儿出力的都送上些,也是个意思。”郑青桔放下筷子,难得这么大方。“咱家以后怕是很多地方要劳烦族里------”

“桔儿说的是。就这么办吧!”钱氏赞同的道。她本打算送些园子里的果子,但庄户人家还真不一定稀罕这东西,山上的野果足够孩子们甜嘴。倒是点心,平日里没人舍得买。再说,自家做的,就是费些豆子,几百个大钱的事,何乐而不为呢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