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化的皇帝陛下_分节阅读_44

绣锦Ctrl+D 收藏本站

“那是怎么回事?”顾兴冷哼,“可是听说码头上的工人已经招满了,我营地里几千人还没着落呢,你打算把他们往哪里塞啊。别以为太子殿下和辛侍郎一走,这儿就你说了算,我告诉你,我手底下那些人可不是吃素的,真要闹起来,老子让他们全都拉到你屋里吃饭去。”

赵员外郎哭笑不得,赶紧给顾兴服小,“顾将军您别急,就算给下官一万个胆子也不敢怠慢了您的人。您放心,辛大人走之前就已经给您安排好了,都在这儿呢。”他一边说话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一沓文书递给顾兴。

顾兴将信将疑地接过,一目十行地浏览完,脸上总算露出些许笑意,“把人送去水泥厂干活儿?这老小子考虑得还挺周到,不枉费我领着这么多人来给他撑面子。”说得好像自己真是给辛一来的面子才来天津似的。

“那还用说,”赵员外郎笑着道:“侍郎大人自然是替顾将军着想的。码头算什么,不瞒您说,就这一个月的工夫,所有的路都铺好了,房子也盖了小半,再照这么下去,别说半年,下官瞅着一个月就能把码头给建起来。到时候工钱一结,难道让大伙儿都闲在营地里?水泥厂才是长长久久的活儿呢。”

顾兴闻言颇为意外,“都快建好了?建这么快,那房子能住人吗,可别到时候出什么差池。”

“你就放心吧。”赵员外郎拍着胸脯保证道:“都是依着侍郎大人的要求做的,也就挖地基费了些功夫,到后头砌墙快得吓死人,要说那水泥和红砖还是个好东西,墙砌得又快又结实,辛侍郎说可惜没有钢筋,不然咱们就盖楼房了。”他偶尔听辛一来小声嘀咕时提起过钢筋这个词,立刻就记在了心里,寻着机会便拿出来显摆。

果然,顾兴也听得只觉稀罕,“钢筋是个什么玩意儿,哪儿有卖的?辛侍郎没说么,赶明儿弄过来也给我们营地砌几栋小楼房,多气派。”

“这个下官就不知道了。”

顾兴被楼房勾得心里痒痒,暗暗决心要给辛一来休书一封,逼着他赶紧想办法把军营的楼房给盖上。

“辛侍郎临走前还说过什么没有?”顾兴把那沓文书顺手塞进怀里,又随口问。

赵员外郎赶紧道:“别的倒是没怎么提,就是一再叮嘱水泥厂那边千万要仔细些,工人们不能操劳太过,还要求一定要戴上口罩。”

“麻烦。”顾兴面露不耐烦的神色,但到底还是没出声反对,“算了算了,这厂子里的事都是你管,与本将军无关,反正工钱别少给,不然老子跟你急。”

赵员外郎笑道:“这哪能呢。顾将军别看我们这厂子才开了没多久,可真不缺银子,挥着银票要货的都已经排到城门口了。这还是辛侍郎特特叮嘱过,厂里的产出卖一半留一半,一切都先紧着码头所需,而且还让买货的商人先付了银子,就这样,大家还抢得要命呢。”

顾兴听得都快羡慕死了,直后悔当初怎么没学钟尚书涎着脸皮掺和一股,就算弄不到一成,半成也好,起码营地里的士兵们日子要好过多了。现在厂子里有了产出,别说朝中各部,恐怕连皇帝陛下都眼红。

“要说我们大人才是真正地大公无私呢,这么好的方子,说拿出来就拿出来,赚到的钱全都扔海关里头了,不然,就户部那么点银子,别说建码头,吃喝都不够。下官也是来了这里才知道建码头的不容易,什么地方都要银子,先前做的计划根本不能用……”赵员外郎絮絮叨叨地发着感慨,听得顾兴脸一红,都不好意思继续往下想了。

好歹他手底下的人还能进厂干活儿赚点外快补贴生活,工钱还不低,他刚刚在文书上可是瞧见了,一个月少说也有二两银子,足够一家老小过上舒坦日子了,至于辛一来所说的什么预防“职业病”,顾兴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。别说辛一来考虑得详尽周到,就算不戴口罩也没什么,军队里的人能不能活到发病那天还说不好呢。

顾兴没想到的是辛一来竟然有如此魄力,这么大的生意,依着现在的火爆情况看,一年下来轻轻松松就能赚上几十万两银子,十年下来该能有多少钱……顾兴已经算不出来了。这么多银子辛一来也说不要就不要,这是多有气魄和胸怀的人才能干得出来啊!反正顾兴自己是不行,唔,他们家老爷子也肯定不会。

“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得长远,就好像这水泥,赚钱是赚钱,可是事关国家建设,太引人注目,这玩意儿绝对不能沾。”回程的马车上,辛一来正在语重心长地教育瑞禾,“钱确实重要,但人的眼睛不能盯在钱眼里,格局太小了,人的思想就会被束缚,成天就只知道争权夺利,一来容易招致祸端,二来人生也实在无趣。”

瑞禾蹙眉,“父亲觉得怎样的人生才是有趣的?”他常常会觉得自己跟不上辛一来的节奏,比如现在,他还想着怎么在詹事府崭露头角,为自己的仕途铺平道路,他的父亲竟然开始思索人生的趣味,这好像有点太跳跃了——明明前不久都不是这样的。

“你是不是觉得我说得有点玄?”

“儿子不敢。”好吧,其实心里头确实有点这种想法,瑞禾暗暗道。

“你祖父身体一向康健,我估摸着他至少还能在内阁跟人吵上十到二十年。”辛一来忽然又把话题跳走了,“老爷子虽然脾气不大好爱跟人吵架,可是大家都知道,陛下器重他,信任他,而且老爷子在朝中人缘甚好,有他在一日,我们辛家就稳如泰山。”

瑞禾看着辛一来,有点明白他的意思了。

“我今年三十九岁,官职正三品,听起来不算什么大官,可是,等海关事毕,定是大功一件,必然还要升官。你和瑞昌也渐渐大了,便是老爷子和我强压着,可也不能总不让你们入仕。尤其是你,跟在太子身边做了这么久的事,且样样都比人强,没道理却被别人压上一头。如此一来,我们辛家的声势就有点太过了,烈火烹油,鲜花着锦,这并非好事。”

“可是,也不能为了替我和瑞昌让路,就让您辞官啊。”瑞禾急道:“孩儿宁可继续待在府里读书,也绝不能让您受委屈。”

“谁说我委屈了?”辛一来摇头笑,“而且,我也没有辞官的打算。只是眼下有点其他的想法。”

“父亲请讲。”

辛一来却不回答,而是正色问:“你觉得太子如何?”

“太子殿下?”瑞禾想了想,才认真地回道:“殿下心胸开阔,行事稳重老成,更重要的是善于纳谏,甚少决断独行。儿子觉得,殿下将来会是位明君。”

辛一来面露微笑之色,“太子殿下确实稳重,他年纪虽小,却不任性冲动,也不固执己见,更难得的还是他思维开阔,有一颗能接受和包容新事物的心。我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,太子并不算特别聪明,既不像瑞昌那样过目不忘,也没有你的悟性,许多事情考虑得也不算细致周到,但是,他舍得放权,且善于用人。有这么几点就已是明君之相,不说中兴大梁,至少守成没有任何问题。”

瑞禾不解,“您怎么突然说起这个。”他顿了顿,又犹豫着道:“也不知是不是儿子想多了,我总觉得太子殿下好像对咱们家特别好。”

“这就是用人不疑。”辛一来道:“安哥儿你知道我最擅长做什么吗?”

瑞禾认真想想,点头道:“父亲擅长格物致道。您是打算——做这个?”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