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东汉]永平纪事_分节阅读_33

冬月青Ctrl+D 收藏本站

  窦宪见楚归醒来,有些心疼地抹了抹他的脸道,“这几日你都瘦些了。”

  楚归笑道,“才摸你就摸出来了!如今朝廷上下对太子一事是如何看的?!”

  窦宪静默了良久,才道,“朝臣认为这问题定是出在大宋贵人和皇后身上。而大宋贵人为太子生母,香榧子也是许多人爱吃的坚果,大宋贵人送些坚果给太子无可厚非,顶多也是如天子所言考虑不周。但窦皇后掌管后宫,皇子嫔妃饮食住行都不出其所左右,恰巧这时送绿豆甜汤给太子,颇为可疑。”

  楚归一愣,疑道,“皇后是真有意送绿豆甜汤给太子的吗?”

  ““大妹虽性子颇急,有时不顾后果,但我已敲打她好几回,这次她的确不知内情。平日在诸皇子之事上,她都十分小心谨慎,尽量不出差池授人以口实,平常与诸皇子送些小东西也是做惯了的。”

  “但我觉得其中还是有蹊跷,大宋贵人不像,她的确还是对太子颇为疼爱的,若不是皇后所为,那必定还有第三人。你还是要小心谨慎为好。”

  “嗯。近日你也要小心为上,朝臣群议甚鼎,局势很可能不是一个人所能掌控得了的。”

  楚归听窦宪话音有些沉重,不禁心中一凛,心知局势怕比他想得更为严峻。毕竟朝中还有一干老臣,别的没啥,就一身为国为民的心,舍得一身剐,资历又高、辈分又高,还劳苦功高、德高望重。若真是涉及到国之根本,这些老臣们拗起来,连年轻的天子也没辙。

  而如今太子之事无疑是这干老臣所认为的触及国之根本的大事,有人想迫害太子,就是想对社稷不利,无论如何也是要严查到底、不死不休的。

  楚归很是肃凝地点了点头。窦宪亲了他一下额头道,“也别太担心,无论如何我都会护着你的,而这件事中,任谁再有嫌疑,也与你无干。”

  即使如此,楚归心里还是有种强烈的不安。第二天他醒来时,窦宪早已离开,因他如今不需要上朝,只直接到东宫便可,早上倒可以多睡会。吃完早饭准备出发时已到了辰时中,才出门不想却见到如今的廷尉左平郭躬正等在门口,身后跟着两个衙役。

  见到楚归,郭躬躬身行礼道,“楚少傅,今日须请你跟下官到廷尉府走一趟。”说完又将廷尉府正式牒文给楚归看了一道。

  这诏狱重大之事直接听命天子,廷尉正也是无权过多干涉的,但这明显不是天子的意思。牒文正式有效,郭躬也只是奉命行事,楚归很配合地上了廷尉府的马车。

  两人原先也共事过一段时间,虽然时日不长,但楚归对郭躬还是有几分了解。这人性情忠直,依律依例行事,但又不过于严苛,无论是品性还是业务能力,都是很可靠的。不过这样的人,真到了事上,也不会轻易通融。

  楚归也没想为难他,上车后只与郭躬道,“怕太子还在宫中等着我,劳烦郭大人派人说一声。”

  郭躬有所迟疑,但还是答应道,“下官知晓。”

  楚归瞧他这副样子,便知今日这事怕是不能善了。只是报个信让太子不再等他,郭躬便面有迟疑,将他带到廷尉府审问一事怕是隐秘为之。不想郭躬再为难,楚归也不再多问,靠在马车壁上闭目养神自个思索起来。

  他如今好歹也是太子少傅,二千石之职,能如此行事的,有这份心还有这份力的,还真是少之又少。他心中有一个揣测,可那人年事已高、身体抱恙在家养病,已很久未上朝。

  才过片刻,便到了廷尉府,郭躬将楚归引到府中后院一间隐秘的屋子,屋里光线昏暗,惟有一扇小窗在门上开着。屋里靠后正中摆着一张桌案,坐着的正是已年过八旬的太傅赵憙,赵憙左下手第一个桌案前坐着太尉鲍昱,右下手第一个坐着司徒桓虞,左下手第二个坐着司空第五伦,右下手第二个坐着廷尉正陈球。

  屋子中间摆着一个蒲团,背对着门,便是让楚归坐的位置,郭躬则坐在楚归右后方一张桌案前做笔录。

  除此之外,这间房子再无其他物事,也再无他人。

  楚归心中本就猜测到能有此之为的应该便是太傅赵憙,太子之事兹事体大,涉及面广,非一般人还真不敢牵这个头。没想太傅为了此事又重新出来坐镇。

  朝臣与后宫犯事是两套系统处理,楚归身为朝廷官员,由诏狱处理,而窦皇后和大宋贵人身为妃嫔,则是掖庭查处。赵憙身为太傅,位居上公,还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上,可总揽朝政之事,即使是天子,也不能不顾太傅的意见。以赵憙为太傅,乃天子遗诏,但不得不说,赵憙的确也是当得起先帝这份信赖,对天子忠诚毋庸置疑。

  楚归这几日一直都在东宫照顾太子,压根不知外界形势,照此看来,太子一事却是由太傅处理,而太傅处理权限倒是连天子也没过多干涉的了。

  楚归与众位朝臣见了礼,在赵憙示意之下背着门、面朝太傅坐在了蒲团上。

  赵太傅年事已高,又抱疾在身,看着脸色不是太好,但还是十分威严道,“楚少傅,今日传你来廷尉府可知为何事?”

  楚归只是道,“下官不知。”

  这都是走过场的话了,楚归也不能真答他知道,那多尴尬。

  太傅继续道,“自是为太子一事传你前来。宫中掖庭令询问过皇后娘娘与大宋贵人后,大宋贵人证词指认了你参与其中。”

  楚归心道果然不能善了,看这形势倒是对他已十分客气了。他答道,“下官出任太子少傅一职,实觉汗颜,但却不敢无一日不尽心尽力的。下官对太子,其心可鉴,绝不敢有一丝一毫迫害太子的念图。当日下官的确不知太子喝了绿豆甜汤,也不知道绿豆甜汤和香榧子相克,这相克之事还是王太医告诉下官。”

  太傅不为所动仍是一板一眼道,“众所周知楚少傅博学多才,这香榧子与绿豆甜汤相克化之事,你当真不清楚么?!”

  “术业有专攻,即使下官平日多好美食,但的确不知其中道理。”

  

  ☆、51

  51

  赵太傅见楚归回答得颇为果断,也不再纠结于此,又问道,“那楚少傅和窦侍郎可是辟雍学堂同窗?”

  楚归有点摸不清眼前这人套路,在这样情景下,上公加三公四条老狐狸都以一种审视的眼光盯着他,执掌刑狱多年的陈廷尉目光也很是锐利,那些人又在光线暗处,他也看不太清他们表情,说实话,还真有点紧张。

  这赵太傅开门见山、直截了当便问他与太子一事有无关系,结果转眼又问这些十万八千里的问题,令他不明就里,只得老实答道,“是。”

  “关系如何?”

  “相交甚笃。”

  “你与窦将军可是过往甚密?”

  楚归顿了一下,道,“是。”

  “你在宫中可曾与皇后娘娘有过什么接触?”

  楚归不禁心中一凛,想起窦皇后上次将他召进长秋宫中的事。他脸色不禁有几分严肃起来,道,“皇后娘娘为后宫内眷,下官自是接触甚少。惟在皇后娘娘关心太子学业时才召见下官,答过几次话。”

  楚归不禁有些心虚,窦皇后几乎是没有关心过太子学业的,她本就十分厌恶大宋贵人,哪还会去过问太子的学业,再说在众人看来,太子如今又能学啥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窦皇后倒是颇不屑装模作样的,也许是身为贵女的气度和从小长在西北边境的直爽做派,喜好便是喜好,厌恶便是厌恶。

  这种他自己编的话,没和窦皇后对过,若是被识破,倒成了极大的漏洞。若是说自己与窦皇后不曾接触,但不排除那次他进入长秋宫没被哪个宫人看到。只是这样回答,风险也是很大的。但他感觉窦皇后很可能也会这样说,倒不是基于他和窦皇后的默契,他只是直觉窦宪会和窦皇后将这一切对好,而是基于他和窦宪的默契。

  只是昨天大半夜窦宪来寻他,竟然都没给他提过此事,也不知是干了啥。

  赵憙抹了把自己的胡子,微眯着双眼,看着楚归的眼神审视更多几分。据实而言,赵太傅和三公几个老油条,心中都是认定楚归和此事脱不了干系的。毕竟,在他们看来,母子乃人之天性,说大宋贵人会谋害太子,他们是万不相信的,顶多是被人钻了空子而已。

  而窦皇后恰好送去了绿豆甜汤,以她将四皇子抱养到膝下路人皆知的心思,他们完全有理由怀疑她会对太子不轨。只是窦皇后再怎么说也是皇后,没有铁板钉钉的真凭实据,谁敢空口白牙栽到皇后身上,即使有那个胆子,也要顾虑到兹事体大,非得证据确凿不可。

  但楚归不同,他只是个太子少傅而言,还是个根基不稳的太子少傅,而又处在敏感的位置上,是再好不过的切入口了。以往他们顾忌天子和窦宪,能看过去的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,但是如今之事,却是天王老子他们也敢舍得一身剐要弄个水落石出的,事关太子和社稷百姓,他们便变成了一副不怕死的老骨头。

  这样的官吏,天子最是惹不起,只要不是太过固执己见的君王,都不忍心将罪罚加诸此等功高劳苦、德高望重的老臣身上。

  楚归也很佩服此等一心为公、舍生忘死之人,在他看来,赵太傅和第五司空,倒真说得上属于此类,只是前者更为固执,后者稍为圆滑,陈廷尉也是公正不阿的人。太尉鲍昱和司徒桓虞他倒不是很熟悉。

  只不过对于他们而言,儒家教义很大部分已变成了一种信仰,并会因此施诸他人身上,有时候太过固执便变成了僵化。不得不说,儒家教义许多还是颇有道理的,只是人非圣贤,将这套变为硬性规定,便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。

  当初光武帝驾崩,赵憙受一招主持丧礼,当时还是太子的明帝与东海王等杂乱同席,赵憙横剑立于殿阶之上,以名太子与诸王尊卑。可以说,赵憙是一个完全的君君臣臣、按照尊卑礼教行事的奉行者,也并不见得他当初是多么地忠于明帝,他只不过是忠于那个位置,谁在之上,他忠的便是谁。

  作为三朝老臣,明帝也正是看上的他这份对君王的忠诚,在永平三年,便以其代安丰侯窦融为卫尉,掌宫廷宿卫,又授意在其驾崩之后以其为太傅,辅佐新帝,以正朝纲。

  不过如此说来,怕赵憙与窦家也是颇不对付的。对赵憙来说,窦家向来家族盘根错节、根深蒂固的行事风格,恰恰是他为君王考虑,最为忌讳不喜的一种风格。只是如今窦皇后身居后位,也算是他眼中的正统需要维护的了。

  赵太傅环视一圈,问陈廷尉道,“陈大人,不知此事你如何看?”

  陈球是四人之中官位最低、资历最浅的,又是廷尉,只能先出头说话。他道,“此事还未查清,但就目前所掌握的证据而言,不能认为楚大人与此事有关。”

  这只是陈球依多年来执掌刑狱养成的也无风格而判断,完全未考虑其他无关因素,身处此情此景之中,楚归还是颇为感激。

  只不过这种审讯方式还是够奇葩的,当事人就坐这,赵太傅就问起诸位大人的意见了,谁让赵太傅在断案这上面还是个外行,有些道理倒是心中明了,但是程序之类的倒不是如此重视了。

  赵太傅听了陈球的话脸色也未置评,又转而问其他人意见。太尉鲍昱和司空第五伦都同意陈球的意见,认为现在事实还未明朗,无法判断,司徒桓虞则认为楚归嫌疑很大。

  最后赵太傅拍板道,“楚少傅,此事虽不能判定与你有关,但在事实未水落石出之前,你还是有莫大嫌疑。就劳烦你现在诏狱里呆着以便查案。”

  楚归顿时心拔凉拔凉的,这么轻易地就把他搁诏狱了?!他也算掌管过诏狱的,其中是啥情况,他可是十分清楚。方寸之间、暗无天日,虽说不至于像一般牢狱一样挤满了犯人、气味难闻之类,以他的级别好歹也能住个萧条的单人间,只是却是十分压抑的。

  楚归真心觉得自己有理没处说去,太子出了事,总得有人承担,没有证据,不敢栽在皇后和太子生母身上,只能是他了。只要一日没查清,当然只能说他嫌疑最大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